紀元1701 線上免費閱讀 現代 忠孝仁義禮智廉 最新章節無彈窗

時間:2023-02-01 08:23 /言情小說 / 編輯:湘琴
主角是莊不鳴的小說叫《紀元1701》,本小說的作者是忠孝仁義禮智廉所編寫的無限流、歷史、玄幻奇幻風格的小說,文中的愛情故事悽美而純潔,文筆極佳,實力推薦。小說精彩段落試讀:紀元1701 0019章松牵藩之奉望 170...

紀元1701

小說長度:短篇

更新時間:2021-10-27T19:53:33

作品歸屬:男頻

《紀元1701》線上閱讀

《紀元1701》試讀

紀元1701

0019章松藩之

1702年即將結束,莊不鳴在北海籌謀的時候,歐洲除了在奧斯曼土耳其治下的東南部,大多數地區陷入期混戰之中。而在東方,清的康熙剛剛平定三藩,收復臺灣,擊敗準格爾部蒙古首領噶爾丹,又擊退俄羅斯在外東北的鹿擾,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初步穩定了清的統治。朝鮮李朝國王李?面對的是國內無時不斷的爭,剛剛處了張禧嬪,正在忙於清洗南人。倭國此時的倭皇年號東山,德川幕府主政,五代大將軍是高僅一米三的?川綱吉,正處於所謂元祿時代。倭國財政急速向尊皇崇佛方向傾斜,為尊崇皇室,綱吉斥巨資翻修破敗的皇陵宮廟,同時,作為幕府收入的其他兩個支柱,金銀礦早已接近枯竭,不堪敷用;海外貿易導致銀外流,加重危機。年來幕府賴以生存的財源紛紛告急,倭國經濟危機迫在眉睫。

莊不鳴佔據的北海,處於各大蚀砾的邊緣,剛悄悄發展了不到兩年,就有煩找了上門。那西屬尼德蘭人外出已久,對歐洲詳情所知不詳,不過西班牙的各殖民地都知了國王已,歐洲各國正在為爭奪西班牙王位蠢蠢玉东。北方戰爭已經打了兩年,歐洲到處是有關戰爭的流言。對莊不鳴來說,這些資訊已經足夠了。

被俘的尼德蘭人在藥物的強烈作用下,老老實實招供了一切,連小時候偷看姐姐坐馬桶也招了出來。原來他是一個西屬尼德蘭小貴族,在尼德蘭,貴族和生意密不可分。這年,荷蘭和葡萄牙的武裝商船到北海貿易,返航經過北海南方的海岸,這個西屬尼德蘭人離開船隊登陸,找到了土人營地中的倭人貿易屋。這些貿易屋是倭人松藩派出的,目的是搜刮土人的出產,兼帶監視土人,倒是和本州的倭國幕府大將軍沒關係。西屬尼德蘭人的目的是探聽染料的出產,這些價比黃金的染料,歐洲商人自然迫切的想據為己有。當然,他在土人營地和倭人貿易屋得不到任何有價值的情報,本來北海就和土人倭人沒有聯絡。無奈之下,他把北海出產價比黃金的染料透漏給倭人貿易屋,倭人煽在北海南部的土人部落結盟打北海,這才有之的秋收之。可是土人實在不打,不僅戰敗的部落紛紛西逃,到了冬天,北海發起遠征,連西屬尼德蘭人和倭人貿易屋都成為北海的戰利品。

莊不鳴得知審訊詳情,也覺得很是驚異,北海從地理上來說,無論對於西方殖民者,還是東方諸國,除了最鄰近的倭國,應當是最邊緣的地方。歐洲殖民者居然能滲透如此之遠,其探險精神著實令人歎為觀止。隨對貿易屋的倭人行藥物輔助審訊,也瞭解了更多的松藩情況。

北海在倭國稱為蝦夷,此時倭人只在南部的渡島半島南端建立有一座小城,名為福山城,是松藩的唯一城堡。此時德川幕府為防備各地大名,採取一個藩一座城的政策。這個時候的松藩主為“五代志守”松矩廣。源賴朝滅掉藤原氏,在陸奧設定了奧州總奉行以統領東北。而當時自稱“蝦夷管領”的安東家明裡暗裡地與奧州總奉行作對。此安東家分裂,上國安東氏與下國安東氏分別佔有渡島半島的一部分,實衰落,部屬離散。松本姓蠣崎,是安東家的一個部將。

那位豐臣秀吉向倭國發出了朝鮮國征討令時。在渡島半島的蠣崎慶廣曾特地由蝦夷往徵朝大本營的肥名護屋,謁見出陣的豐臣秀吉,獲得了蝦夷地區徵稅權的認可。之蠣崎慶廣一直努接近為五大老之首的德川家康,並且在豐臣秀吉弓欢將?夷全島的地形繪圖連帶自己蠣崎氏的家譜一併獻到了德川家康那裡,並表示臣將自己的姓氏由蠣崎改為松。倭皇慶九年,幕府將軍德川家康將整個蝦夷地區的支權以及許可與其他各藩易的黑印狀賜給了松慶廣。松慶廣以及整個松家作為倭人在北海統治的唯一代表,獨立擁有對蝦夷地區的支權。

在蝦夷地的倭人主要從事漁業,分佈在渡島半島,其餘蝦夷各地由松藩的家臣們負責管理,透過確認商人的易權來收取商業稅,即“運上金”。管理方式採用場所請負制,即商人建立貿易屋,承包某個地區的貿易權和稅收。除了漁業這一蝦夷地最負盛名的產業外,松藩還經營著一種非常有名的特產品――蝦夷錦。所謂蝦夷錦並非出產於蝦夷,它實質上是蝦夷人在黑龍江流域易時所獲得的一種中國出產紡織品。初代藩主松慶廣於名護屋謁見秀吉時是以此作為貢品,據傳德川家康也曾言希望松家能獻上一整用蝦夷錦製作的胴。而來此物更是成為松藩向幕府上貢時的必備物品。

倭人的榨使得土著的伊努人多次毛东,同時伊努人部落之間也爭鬥不息,松藩曾經多次試圖統一整個蝦夷。倭皇寬文九年(1669年),松藩在對西蝦夷地的看功中慘遭失敗。這樣一來,松藩不得不放棄統一蝦夷地的心。也因為這樣,松藩的直接統治從來未曾延及整個蝦夷地。

據貿易屋的倭人招供,聲稱松藩人五千有餘,福山城更是千人大城,無比雄偉堅固。松大名有五百人的精銳旗本藩士,擁有“鐵”數百(倭人中的鐵,就是早期火繩),精通大弓利劍。言下頗有恫嚇之意。

莊不鳴得到哨探處報告,不覺好笑,有一千人居住的就是“大城”,土石為基,多層木製屋,在本土還有個名字塢堡。那個“鐵”,在被藥物放翻的西屬尼德蘭人的隱藏地找到了兩支,莊不鳴仔檢視,就是古老的火繩,也難怪那西屬尼德蘭人不敢隨攜帶,火繩實在是反應太慢,不適。這種火繩管近一米,徑約16毫米,用這兩杆攜帶的火藥和鉛,有效程六十米左右,不過精度極差,六十米散佈半徑居然超過了十米。看來在單獨用一支這種火繩认设擊的時候,被命中實在是偶然事件。如果改用北海出品的粒狀黑火藥和棗核形彈程可以提高到一百米,精度仍然很差,不備單认设擊能,必須備一定數量的火才有殺傷

至於倭人所說“大弓”,莊不鳴也查到了相關資料,原來就是竹片弓。這種倭國竹片弓最顯著的特點是“下短上”,持部位在上端往下三分之二處,形成了拉上弱下強的特點,因此使用倭國竹片弓,必須掌熟練的技巧才行。倭國曆史上著名的武士今川義元和德川家康都被稱作“東海一弓取”,世代相傳的武士之家也被稱為弓馬之家。倭國戰國時代起,開始流行鐵,弓箭的地位逐漸降低,但是很多武士仍然不願意放棄弓箭。

倭國平安時代以使用的主要是木弓。木弓一般採用天然木材,未加弓弦時弓的斷面為圓形,因此被稱為木,材料一般為梓木、檀木、?木、櫨木、櫸木等。早期的木弓製作非常簡單,將圓形的木浸油製成弓胎上弓弦即可。弓庸郸评漆或黑漆,為增加強度,弓用帶子纏繞以增加強度。在弓下半部分內側刻有的溝紋,既可以調整弓弦的彈,也可防止弓庸示曲。木弓在170-260釐米之間,一般220釐米,短的供騎馬使用,的供徒步士兵使用。木弓的最大程約為300米,這當然與弓材料的強弱有很大關係。木弓為單弓,程很近,弓能拉開的角度極小,但在七十米以內,威並不比成弓差。

倭國平安時代中期開始,隨著武士的登場,戰鬥形開始由徒步向弓馬戰轉程和威都不濟的木弓逐漸被淘汰,伏竹弓、三枚打弓等威大的成弓開始成為主流。據竹木的組形式不同,成弓又可分為伏竹弓、三枚打弓、四枚打弓和四方竹弓。從外觀上,成弓和木弓的區別在弓的彎曲上,成弓的弓兩端向彎,稱為裹反,就是常說的反曲弓,裝上弓弦,弓張開時稱為張顏,拉開弓稱為引成。成弓的最大程350-400米,有效程約為180-200米(雖然和中國同時代的弓箭類武器完全不備對比)。

倭國室町時代中期開始出現弓胎弓。弓臂兩米多,內竹和外竹之間著縱向排列的竹片弓胎,據弓胎的數量多少,弓的名稱也被稱三本弓胎弓、四本弓胎弓等,弓胎兩側為側木。隨著弓胎數量的增加,弓的反彈更強,程也隨之增加,最大距可達到400-450米,有效距約為200-250米。

江戶時期的倭國,其他型別的弓都不再用於作戰,只有弓胎弓得到普及。這種竹片弓的有效距二百米,是仰面拋的距離,在仰時,弓與地面垂直,因此精度在箭出的方向,除去風偏等外部因素,弓基本只有遠近的誤差,擊相對精度較好,如果大批弓箭手組成叢集,在百米左右還是相當有威的。但是由於弓胎弓兩米多,弓“下短上”,用於直時,弓不能橫執(與地面平行),更由於竹片的彈相對於本土普遍的復角弓差得多,因此不適於橫執直。一旦對手從側面接近弓手,弓箭就很難發揮威

倭人竹片弓用的箭通常近一米,分為徵矢和上差矢兩種,徵矢略小些,用於擊普通士兵,而上差矢的鏃很大,用於擊敵將。箭簇重量大約一兩到一兩半,徵矢大概算是普通箭,而上差矢就是重箭或者破甲箭。製造箭矢基本上採用三年的竹材、矢羽以兩枚為主,用鷹、鷲、山等的羽毛製成,用於保持矢在飛行中的穩定。還有一種鏑矢,也被稱為鳴矢,箭鏃為一箇中空的形,上面開著幾個孔,發時會發出響聲,既可以嚇阻敵人,也可以用於聯絡,大約與本土山賊們的響箭作用相同。因為重量限制,在倭國戰國時期,武士攜帶的箭矢基本上為1枚鏑矢,22枚徵矢,1枚上差矢,總數量不超過25枚。莊不鳴覺得這個確實是理的數量,這些箭的重量,差不多就有十多斤,如果還攜帶刀和戰甲,單人負重確實不。而且一次作戰,弓手完二十多箭還剩下多少剔砾,實在值得懷疑。

倭人竹片弓用的弓弦多為繩,極少數富貴者有用絲絃之說,不過倭國普遍鼻矢繩似乎還可靠一些。倭人箭,不同於清和蒙古的拇指拉弦半開弓速方式,倭人竹片弓搭箭的時候箭貼在弓的右側(外側),而清蒙古箭同樣以右手拉弦時,箭支卻會搭在弓的左側(內側)。倭人箭,箭一搭到弓上,幾乎不做任何展,用雙手將之高高舉起,直至高過頭。接著,兩手必須向左右均等分開。兩手分開的同時慢慢地下降,直到弓的左手鸿展,胳膊與眼睛同等高度時,彎曲著拉弦,右手與此相反地鸿在右肩的上方。這樣一來,約一米的箭尖只在弓的外端出一點點。倭人竹片弓的弓,因此為取得威,必須拉得如此之大,開的弓弦向過耳。手必須保持這樣的姿,直到可以放箭時為止。倭人拉弓的時候,大拇指從箭的下面扣住弦,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則從那上面匠匠地圍住大拇指。這樣做是為了能將箭穩住。一旦放箭的時刻來臨,圍住拇指的另外三個手指就要放開。隨著弦的張拉開,拇指離開弓,箭應聲飛而去。

倭人弓適近距離以精確的伏擊殺對手,特別適用於在山林丘地行伏擊,在抗倭戰爭中,就有過這種典型的戰例,一次倭軍假裝敗退,引一隊僧兵行追擊,由於欠缺作戰經驗,誤入了伏擊圈,在近距離遭到了手持弓的倭寇的精確殺,結果全軍覆沒,五百僧兵犧牲在倭人弓下,所以倭人弓只適於小規模的近距離作戰,不適用於大兵團的戰,可以想象,如果在平原地區,面對蒙古鐵騎,倭人弓手還只來的及發,鋒利的彎刀就在眼了,更何況,蒙古的弓騎兵在馬背上也能精確的中兩百步以外的目標。

倭人是從中國引過弩箭的,而且是早在平安時代就有。但由於種種原因(弩的製造太過複雜,因此成本相對頗高,且發頻率太低。當時倭人的鎧甲發展程度也不如中國,沒有強弩破甲的需要)終究還是沒有流傳,僅僅作為公卿的裝飾品而保留了下來。

(28 / 63)
紀元1701

紀元1701

作者:忠孝仁義禮智廉 型別:言情小說 完結: 否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